在云龙山与泰山风景区之间,一条交通要道的收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推进。徐州泰山路综合整治工程作为城市主干道升级的关键工程,总长4.75公里,涵盖道路优化、管网改造、景观提升等多重任务。面对市中心复杂的交通环境、地下管线交错的施工挑战,建工集团项目团队以技术创新为切口,在有限空间中开辟出破局之路,用专业实力诠释“铁军铸路”的使命担当。

创新设备促破局
在泰山路(凤鸣路-溢洪道)雨水箱涵施工中,“白天限行、夜间导改”的严苛条件成为最大阻碍。传统施工模式难以突破6.5米封闭作业面的限制,而夜间7.5小时的黄金施工时间更显珍贵。项目团队直面挑战,联合设备厂家定制“有限空间内移动式拼装台车”,这款专为狭窄场地设计的新型设备,如同“施工变形金刚”,不仅实现了24小时连续作业,更能根据不同环境条件动态调整支护方案。以往需要多日完成的箱涵拼装,如今在新装备的高效运作下大幅提速,关键节点工期压缩超30%,为后续工程争取了宝贵时间。
工艺革新巧攻坚
部分施工区域岩层硬度超出预期,传统破岩工艺效率低下,成为制约工期的“拦路虎”。项目团队果断引入大功率破碎头与大型挖掘机协同作业技术,针对硬岩特性定制“分层破碎、精准剥离”方案。施工现场,巨型机械臂挥动着特制破碎头,如“钢铁巨锤”般直击岩层,原本需要数天才能完成的破岩任务,如今缩短至24小时内完成。这一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3倍作业效率,更通过动态监测系统实时调整力度,确保周边管线与结构安全,实现效率与安全的双重提升。
平行作业提效能
为破解基坑支护施工的“时间困局”,项目团队创新采用“区域划分+平行作业”体系。进场初期即精准划分多个施工单元,同步引入多支专业队伍开展各工序施工,形成“支护-开挖-垫层浇筑”的紧密流水作业链。各工序之间无缝衔接,如同精密运转的齿轮,实现了从基坑开挖到基础成型的全流程提速。数据显示,该方法使基坑施工周期缩短40%,为后续主体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彰显行业标杆力量
从定制化设备到工艺革新,项目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彰显着建工集团“科技赋能基建”的发展理念。其创新成果不仅成功破解本项目的施工难题,更形成可复制的“市中心复杂环境施工解决方案”,为同类工程提供了宝贵经验。在工程领域,建工集团正以技术创新为引擎,推动行业向智能化、高效化方向迈进。
未来,建工集团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画笔,在有限空间中创造无限可能,在城市发展的蓝图上书写更多精彩答卷。
谢晨曦 彭旭/文
彭旭/图